首页 > 晨华动态 > 聚焦AIGC│对话晨华创投副总裁张美娜: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容创作

聚焦AIGC│对话晨华创投副总裁张美娜: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容创作

2024-03-10

采访对象简介:张美娜 晨华创投副总裁、大文化产业投资责任人

前央视财经节目主持人,深耕文化传媒领域多年,长期关注“文化产业+AIGC”、“硬科技+元宇宙”和“文化+消费”等前沿科技投资领域。


采访者简介:陈莹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艺术学博士。


v2-f8d6b1dd04c6842d5000b12f6866beaf_r.png

陈莹:

    我们知道晨华创投在“AIGC+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可以先请张总介绍一下你们在文化产业的投资情况吗?

张美娜:

    晨华创投的创始团队来自中国本土顶尖的人民币基金“达晨财智”,深耕于文化、消费和科技这三大赛道,历史投资总额近70亿元,在这三个领域累计已投资项目67个,其中诞生了上市公司20家,独角兽公司8家,已投公司整体市值近5000亿元。这些上市公司也是中国文化传媒领域的龙头企业,比如分众传媒,目前是A股文化传媒板块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芒果TV位居中国长视频平台第一梯队;另外,我们还投资了一家游戏公司,叫吉比特,它是中国A股最后一家上市的游戏公司,也被称为游戏界的茅台。我们目前依旧重点是关注文化、消费领域以及科技去赋能文化与消费领域所创造出的一系列新场景。


陈莹:

    从投资角度来看,AIGC是不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领域?可以听听您对这些项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吗?

张美娜:

    AIGC的出现,让我们之前关注的这些赛道都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巨变。我可以给您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内容创作方面,我们现在写文案或者是短视频脚本,都可以一键生成。我们跟ChatGPT做一些基础的交互,我们叫作生成式的文本。这就不像我们以前去问AI一个问题,它更多的是以知识图谱的形式,根据我们说的关键词,它会匹配已经预设好的答案。但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AI现在可以自己训练自己,并且根据你给他的提示词自动生成答案。前者就好像是做选择题,而AIGC更多的是在做一个简答题,或者是作文。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所以它给出的答案会更加精准,表述更加接近自然语言,更加匹配我们想要的答案。

    包括像我们营销的一些配图也可以用“Midjourney”或者“Stable diffusion”来进行图像生成。我们就不用一笔一画地把这张图先画出来,而是先让AIGC给我生成一个差不多的,再人为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近惊艳四座的Sora,给出一段脚本文案,就可以生成几十秒的高清视频且对镜头的运用和对现实物理规律的高度还原确实震撼到我,它的出现给我们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影视剧行业未来用AI来生成素材,甚至是替代掉大部分拍摄工作是很有可能的,这对于影视行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有很大的降低,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就会有很大,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


陈莹:

    您可以分享一下国家对AIGC产业的态度,以及我们国内的AIGC与国外相关技术领域的情况吗?

张美娜:

    AIGC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策上肯定是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国内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大模型企业,比如百度(文心一言)、抖音(云雀大模型)、智谱 AI(GLM 大模型)、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等等,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对比下来,在内容生成和逻辑处理方面,跟OpenAI这样的头部大模型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原因如下:

    技术研发水平: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国外有OpenAI等领军企业,它们在算法创新、模型训练等方面有先发优势。

    算力:在AIGC整个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的重要能源就是算力。目前全世界做GPU最好的是美国的英伟达,但目前英伟达在高性能的GPU上对中国是展开封锁的。大模型所涉及的数据是海量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持,训练速度就会慢很多,对应的生成结果也会差强人意。国产GPU和超算中心的算力跟英伟达相比,距离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芯片半导体行业,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如果未来中国芯片产业能够迎头赶上,对大模型会有极大的促进。

    生态体系建设:国外AIGC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十分活跃,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生态体系。而国内虽然企业参与度高,但个人开发者和用户基础相对薄弱。

    应用场景拓展:国外在AIGC的应用场景探索上更为广泛,尤其是在游戏开发、虚拟现实等领域。国内则在某些领域如社交媒体、电商等方面应用较为深入。

    AIGC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巨大潜力,未来国内AIGC企业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上取得更多突破。


陈莹:

    您这边有投资过AIGC相关的的项目吗?还请张总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投资案例。

张美娜:

    我去年大概看了六七十个与AIGC相关的项目。除了大模型之外,我们看了细分行业模型。比如在电商、营销领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金融领域,都会有属于垂直细分行业的模型。在细分行业中会沉淀大量优质、非公开的数据,这些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将更加适合这个行业去使用。比如我是医疗领域的,我可能整合几亿人的病例,或者是诊疗报告,然后再把这些数据放到模型当中进行训练,它在医疗领域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模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特别关注模型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程度,我们也在持续跟踪相关的投资机会。


陈莹:

    从投资人的角度,什么样的AIGC项目更容易获得资本的支持?

张美娜:

    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数据、算力、算法”,我自己看应用层的项目比较多,单从应用层来看,首先产品本身是优质的,这就意味着你要占有远超竞争对手的优质数据,并且设计一套高效的算法。目前应用层涉及的算力规模不像大模型那么巨大,但是它对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希望创业公司可以将成为行业第一作为自己的愿景和使命,不断创新迭代,找准切入点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在资本助力下快速做大,做成行业第一,形成自己的壁垒。


陈莹:

    您觉得与影视业适配的AI应用成熟了吗?

张美娜:

    我个人感觉离非常成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其实对于影视来说,在AIGC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之前,影视行业就已经有AI的应用了。一个非常直接的体现就是“换脸”技术。我去年确实看过一些“影视+AIGC”的项目,在交流的过程中创始人也坦言目前运用AI来帮助他们进行影像处理的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限的。例如AI在生成视频后,他们会发现还是存在图像错位,文不对题的情况。所以他们也没有完全用AI去代替实景的拍摄,或者完全替代掉人工进行视频剪辑。对于一些基础的视频剪辑、图像处理AI是可以辅助去完成的,但离完全成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这次Sora虽然也被爆出翻车视频,但是第一步能做到这个程度还是相当令人钦佩的,我们也要对新技术的迭代给予包容。


陈莹:

    确实是,创新创造的领域还是需要我们人来做。是不是现在还没有专门做出一个剧本模型,然后服务整个行业的公司呢?

张美娜:

    如果是专门做剧本的话,我还确实没有看到。但如果将来遇到很优质的剧本模型我们也会很感兴趣。


陈莹:

    去年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以后,很快就成为了行业的热点。但是隔了一年再来看,AIGC的发展似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这是否由于技术提升不够多?今天访谈下来,也感觉似乎投资者对AIGC项目的投资热度还不够?不知道这两个判断是否准确,希望张总给我们预期一下,未来一到两年或者五年内AIGC领域的发展前景如何?

张美娜:

    我认为2023年中国AIGC的发展是很令人振奋的,各家大厂以及最优秀的人工智能创业者都躬身入局,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科学技术发展本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连续积累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任何新技术从萌芽到全面应用都需要时间和不断地迭代。从投资角度来讲,追逐热点很有可能投在高位,市场本就应该理性的看待AIGC的投资价值,好的创业项目也是大浪淘沙百里挑一的。不能说没有热度,只是大家都回归理性投资了。资本寒冬,上市收紧,大家投资出手的次数都不会特别多。

    有人说“AIGC”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未来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我以后买东西就不再需要做很多的攻略,各个链接去比价,AIGC会通过学习我的购买记录,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以及我的心理价位、购物偏好快速帮我进行推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工作方式都会因为AIGC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如今的AIGC工具就好像二三十年前的PC电脑,你可以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但是一定要会使用。所以对于AIGC的发展前景,我是坚定看好的。但具体的进程是怎么样,速度又是怎么样的,我可能没办法给出一个很确切的预估。我们与OpenAI这种世界第一梯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不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陈莹:

    我们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如果从学校培养学生结合AIGC进行创业的角度,您会给我们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张美娜:

    上海戏剧学院在中国戏剧影视领域是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我有两点建议给到同学们:

    首先永远是内容为王。因为好的IP、优质的内容是可以经久不衰的,富有艺术价值的IP,它是可以历久弥新的。比如像迪士尼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IP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依然是排在首位的。因为迪士尼的优质的内容,它后续的IP衍生和商业化才有巨大的空间。所以,我认为内容为王是永远的王道!

    其次,同学们一定要重视科学技术对于文化产业带来的变革。内容创作或者文化领域从业者,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愿景、理念和想法,可能更多是偏情怀性的,art for art’s sake(为了艺术而艺术)。但是新技术的崛起,不管是前几年的XR,4K8K超高清,包括后来的短视频推荐算法,元宇宙、虚拟数字人,再到现在的AIGC,这些技术作为载体让优质的内容得以更好的呈现,提升人们的视听体验,对文化传媒产业起着深刻的变革作用,反过来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内容创作。所以我会建议同学们可以更多地关注技术的发展对于内容创作领域带来的深刻的变革,并且要积极地拥抱这些新兴技术。